20年从业者视角:如何选对在职国际学位项目,避开低价陷阱
各位想提升的朋友,我是老罗,做国际在职学位项目整整 20 年了。从 2005 年帮国内高校对接欧美商学院,到现在负责跨国项目的运营审核,我手里过过的项目没有 100 也有 80,见过学员因为选对项目升职加薪、打开国际资源,也见过有人踩了低价项目的坑,钱花了、时间耗了,最后拿的 “学位” 连公司 HR 都不认。
今天不绕虚的,就跟大家讲点实在的 —— 选国际在职项目,到底要看什么?那些 “几万块读硕博” 的项目,又藏着哪些猫腻?
选项目先抓 “硬通货”:认证要 “双轨”,缺一不可 20 年前我刚入行时,国际项目少,大家认 “名校名” 就行;现在项目多了,光看 “名校” 俩字没用,得看 “双轨认证”—— 这是我 20 年总结的第一原则。 什么是 “双轨”?一是中国教育部的认可,二是项目所在国的权威认证。当年我们对接某欧洲学校时,光确认认证就花了 6 个月:先查教育部涉外监管网,在名单里;再去 EFMD 官网查,确认它的 AACSB、EQUIS 认证都在有效期内(AACSB 每 5 年复核一次,EQUIS 每 3 年一次,差一天都不行)。 后来有学员问我:“老罗,有个项目说‘受欧盟认证’,但不在教育部名单里,能报吗?” 我直接劝他别碰 —— 以前有个浙江的学员找我投诉,说报了个 “欧盟认证 MBA”,花了 8 万,最后公司想调整职级时,人力部门说 “不在涉外监管网,不认”,这钱不就打了水漂?
还有个细节要注意: 别被 “院校认证” 替代了“项目认证”。 有些机构会拿 “院校在监管网” 当幌子,但你报的那个 “在职硕博项目”,可能是院校跟第三方合作的 “贴牌项目”—— 去年我就碰到过:某欧洲院校本身在监管网,但它的在职 MBA 项目是跟国内一家公司合作的,没在院校本部备案,最后学员毕业时,校本部根本查不到他的学籍。所以一定要确认该项目是否与校方开设的课程一致,最好能自己发邮件给国外院校的官方核实,这步不能省。 课程要 “落地”:别光看 “高大上”,得能解决你当下的问题。 2011 年我第一次去与学校对接课程时,他们的院长跟我说:“在职项目不是给学员‘补学历’,是帮他们‘解难题’。” 这句话我记到现在,也成了我后来审核课程的核心标准。 优质项目的课程,一定是 “理论 + 实践” 拧得紧的。 不是讲案例,是让学员分组模拟企业运营,从供应链到海外市场拓展,通过每一个决策一步步解决实际问题。 有个做外贸的学员跟我说,上完课,他把欧洲市场的渠道调整了,半年销售额涨了 30%。反观有些项目,课程表全是 “全球战略”“国际金融” 这类大词,但上课就是老师念 PPT,案例还是 10 年前的,学完根本用不上。 还有个点要留意:学习模式得适配 “在职” 身份。 20 年来,我见过太多学员因为 “时间冲突” 中途放弃 —— 早年有个学员报了个项目,要求每月去欧洲集中上课 3 天,他跑了两次,机票酒店花了快 2 万,最后实在抽不出时间,只能退学。现在好的项目都会做 “弹性设计”, 选项目时一定要算清楚:你的工作节奏能不能跟上学习安排?别光听销售说 “很灵活”,要拿具体的课程表,看上课时间、作业截止要求,再结合自己的工作强度判断。 校友网络别当 “噱头”:要 “有用”,不是凑人数 很多人觉得 “校友网络” 是虚的,但我 20 年的经验告诉大家:对在职人士来说,好的校友网络比课程本身还值钱 —— 但前提是,这个网络是 “活” 的,不是凑人数的。 我们自己的校友网络我很清楚:在全球 60 多个国家有校友会,国内各地教学中心运营 14 年,光本土校友就有上千人,不定期会组织行业沙龙、企业参访。有个做新能源的学员,就是在校友沙龙上认识了一家欧洲企业的中国区负责人,最后谈成了技术合作。 但有些项目,所谓的 “校友群” 就是把学员拉进一个微信群,除了发广告,一年到头没一次活动 —— 去年有个学员跟我说,他报的项目 “校友遍布全球”,结果群里 200 多人,一半是僵尸号,根本没人交流。 怎么判断校友网络 “有用”? 别听销售吹 “有多少人”, 要问三个问题:“每年有多少场线下校友活动?” “有没有行业细分的校友小组(比如制造业、金融业)?” “能不能联系到在读学员或毕业校友聊聊?” 真正好的项目,不怕你跟校友沟通;那些躲躲闪闪的,大概率是校友网络 “名存实亡”。 低价项目的三个 “大坑”:别为了省钱,把未来搭进去 这 20 年里,我被问得最多的就是:“老罗,有个项目才 5 万,比有的项目便宜一半还多,能报吗?” 每次我都要跟他们掰扯清楚:国际在职项目的成本是透明的 —— 院校授权费、师资费、认证维护费、教学服务费,哪一项都省不了。那些 “低价项目”,不是少了某块成本,是把 “该有的东西” 给你砍了。 去年有个学员找我,说报了个 “6 万读国际 MBA” 的项目,机构说 “受国际认证”,结果他毕业时才发现,所谓的 “认证” 是个不知名的民间机构发的,既不在教育部名单里,也不受企业认可。我帮他查了下,那个项目的 “授权方” 根本不是国外院校本部,是国内机构找了个国外的 “皮包学校” 贴牌的 —— 这类项目,成本也就几千块,卖 6 万已经是暴利了。 优质项目的师资成本很高,要么是校本部的教授,要么是有 10 年以上跨国企业经验的产业导师。但低价项目的老师,很多是 “兼职凑数” 的 —— 有个项目甚至找了国内高校的在读博士讲课,连海外工作经验都没有。我见过一个学员,上了半年课,老师换了 3 个,最后连课程体系都串不起来,学完跟没学一样。 在职学习难免会有问题:作业不会写、学籍查不到、毕业手续不清楚…… 优质项目会有专门的教务团队跟进。但低价项目,收完钱就 “变脸”—— 有个学员跟我说,他报的项目,缴费后销售就不怎么回答问题,想找老师问问题,连联系方式都没有,最后只能自己瞎琢磨。 20 年了,我见过太多学员在 “选项目” 上纠结 —— 想省钱,又怕踩坑;想提升,又怕没用。其实选国际在职项目,就像买房子:不是越便宜越好,也不是越贵越好,而是要看 值不值—— 这个值不值,是学位的认可度、课程的实用性、校友网络的价值,加起来能不能帮你实现职业目标。 最后给大家三个实际建议: 第一,查认证时,一定要上教育部涉外监管网和国际认证机构官网双核实; 第二,选课程时,要拿具体的课程大纲,看有没有能解决你当前工作问题的模块; 第三,碰到低价项目,先算笔账:如果一个项目比同类优质项目便宜一半以上,它大概率是在某块 “硬成本” 上偷工减料了,或者根本就是一个完全不存在的项目,千万别碰。 教育是投资,不是消费 —— 你今天在选项目上多花点心思,未来就能少走很多弯路。希望大家都能选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项目,让这个学位成为你职业路上的 “助推器”,而不是 “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