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哲思: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
“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句话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受教育权利是每一个人的法定的公民权利。这在古代是无法想象的一件事情,因为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可以接受教育。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出现,才使得当时的庶人有了接受教育的可能。
孔子所处的时代虽至今已有几千年之久,但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有重大的影响,对于我们发展终身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01、终身教育之“有教无类”
教育公平既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中国在1986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纵观世界教育史,孔子是最早提出教育平等思想并身体力行的人,他主张:“有教无类。”他认为不论出身贵贱、品行善恶、年龄地域差异,每一个人都有资格接受教育。正是秉承这种思想,他培养了许多不同年龄阶层的人才。在现代,“有教无类”可以促使教育机会均等,使得尽可能多的人拥有基础教育。
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真正的教育公平指的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在适合自己的教育机构,以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并且都会被公平地对待。”
在“终身教育之父”保罗·朗格朗看来,具有全民性、面向每一个人的终身教育可以被看作是实现真正平等的手段。这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性所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拓宽实现教育公平的渠道和研究视角,在促进终身教育行业发展的同时,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多样化需求,让人们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去选择相应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并实现个人的成长。
02、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20世纪90年代,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终身教育都得到了深化和拓展。“终身学习”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并逐渐取代“终身教育”这一术语。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并表示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必须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都能进行四种学习的基础之上,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成长的支柱。
这四大支柱在孔子的思想中均有体现。
孔子把学习分为了三种境界:求学、好学和乐学。他认为真正的求知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求知过程中,如遇到不懂的事情,要不耻下问,要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而行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应该用心学习,快乐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
在做人做事方面,孔子认为要“为人以心,处事以直”。做人要德才兼备,谦和善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事要有底线,凭正直做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与人交往时,要以和为贵,言而有信,尊重他人。
无论是求知、做事的学习,还是做人做事的感悟,都是人一生的修行。学海无涯,人无完人,终身学习我们才能拓宽认知边界,修炼身心,实现自我的超越。
致力终身教育事业的个人和组织构,在“有教无类”的同时,也应“教学相长”,打造学习型组织,从而更好地帮助人们学习成长。
03、终身学习是一种人生态度
终身学习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孔子说:“学而不已,阖棺乃止。”正因为活到老学到老,孔子晚年这样评价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种终身学习得来的“随心所欲而不超越法度”的人生境界,教育家钱穆解读说:“圣人到此境界,一任己心所欲,可以纵己心之所至,不复检点管束,而自无不合于规矩法度。此乃圣人内心自由之极致,与外界所当然之一切法度规矩自然相洽。学问至此境界,即己心,即道义,内外合一。我之所为,莫非天命之极则矣。天无所用心而无不是,天不受任何约束而为一切之准绳。圣人之学,到此境界,斯人格之崇高伟大拟于天,而其学亦无可再进矣。”
在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相较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更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这需就要学校、教育机构等各方做到因材施教,引导人们学会学习,并保持求知的渴望。
终身教育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公平,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满足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
作为致力终身教育伟大事业的教育企业,富有国际教育以国际优质教育项目提供商和创新教育实践者为战略定位,始终走在终身教育行业的前端,创新实践,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最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