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2021:中国经济前景解析
2021年是中国经济的复苏之年,是宏观政策回归常态化的一年,是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启的第一年,转机在望。
面对空前复杂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政经局势,中国经济上演了“绝地反转”,前三季度GDP增长由负转正。充满“魔幻”色彩的2020年即将成为过去,作为“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2021年的中国经济前景应该怎样看待?
据预判,随着疫苗的推出以及美国大选的落定,2021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大幅降低,将步入共振复苏年。而中国,在制造业和消费为主要引擎的拉动下,经济将逐步走出增长的洼地。
“三驾马车”
消费和制造业投资将成亮点
2021·CHINA
2020年10月1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展望报告指出,中国经济2020年增长率预计为1.9%,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同时预计中国2021年经济增速将达8.2%。根据IMF的预测,全球经济已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2020年将萎缩4.4%,今明两年合计全球经济能实现正增长离不开中国经济的正增长。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方面,2021年,最确定的亮点是在消费和服务相关的产业方面,出口和投资则会保持一个平稳的态势。“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明年的亮点是新基建和制造业的投资。出口好转会带动制造业投资跟进,企业效益的好转有助于制造业投资恢复。2021年,制造业投资预计会保持较快增长。”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向表示,对于中国来说,只要未来疫情继续得到控制,中国的外贸基本盘就不会动摇。“但是明年中国的整体的外贸形势依旧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包括全球疫情发展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不确定性等。2021年,家电、家具等传统制造业的消费品和防疫物资依旧是出口亮点。面对外贸的不确定性,中国要继续加强出口转内销等措施。”
宏观政策
“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
2021·CHINA
2020年以来,中国政府为了应对疫情冲击,先后出台了多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措施,以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然而,在中国推出应对疫情的宏观政策的同时,也面临着信贷风险和杠杆风险等掣肘。一方面,中国财政赤字率的转圜空间有限,地方政府债务率接近警戒线;另一方面,货币资金空转等现象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接下来,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需要积极应对金融风险显化的挑战,逐步回归常态化宏观调控模式。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0-2021)中指出,当前经济复苏远没有达到常态化水平,经济复苏的核心力量依然来自于超常规的疫情纾困政策,且具有强烈的不稳定、不均衡、不确定等特点。这决定了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定位不宜大幅度转向,但政策的边际调整必须启动。
刘世锦表示,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与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宏观政策的宽松程度可能没有预期的那样大,这与中国宏观政策把控理念以及中国经济较早从疫情当中恢复有很大关系。总体来看,今年中国宏观政策宽松的“度”把握得比较好,货币政策没有搞大水漫灌、而是适度宽松,财政政策也是如此。
据预测,明年政策或呈现“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的态势。从金融周期的角度看,经济自主的紧信用动能可能较强,导致广义货币增速下降。为避免信用紧缩的自我强化,需要货币放松和财政扩张的合力支持。两者有一定的跷跷板作用,财政扩张力度越大,货币放松的力度可以小一些,反之亦然。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洁表示,2021年会延续2020年较积极的财政政策,地方专项债依然会继续维持高位,在财政给予经济支撑的同时,政府的债务压力也会加大。新基建、制造业将成为2021年财政支出的重点,减税降费政策依旧会在2021年延续。而货币政策将维持宽松积极态势。
需求侧改革
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失衡问题
2021·CHINA
如果说2020年的关键词是新冠肺炎疫情的话,那么2021年的关键词则是经济复苏和改革深化。随着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注重需求侧改革”,需求侧改革成为备受市场瞩目的话题。
“需求侧改革是常态化、长效化的改革,重点在于改善居民收入结构、增加居民收入、推动消费升级,可以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切实增强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例如,通过个税改革,提升个税占总税收的比重,实现对富人的有效征税,考虑以家庭为单位征收综合税,采用自愿报税制度;提升社保水准,加大社保补贴和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富人参与社会慈善和捐赠活动,通过开征资本利得税鼓励富人多消费等。”李迅雷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陈彦斌表示,中国现阶段需要将稳定政策(逆周期调节政策)、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有机融合起来,实现“三策合一”。其中,稳定政策要加大力度,帮助中国经济走出潜在增速与实际增速螺旋式下滑的困境;增长政策既要挖掘中国经济增长的“老动力”(如资本和劳动等),又要增强“新动力”(如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等),防止潜在增速的过快下滑;结构政策要以解决收入分配结构失衡为核心,切实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全球经济
警惕宏观杠杆率上升风险
2021·CHINA
2020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疫情传播呈现出“物传人”和“人传人”并存的特征,部分国家疫情出现反复,给全球经济复苏和贸易增长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外部环境上,需要关注美国通胀超预期所带来的风险。疫情暴发后,美国的M2增速已升至二战以来最高水平,其中财政赤字的贡献超过了非金融部门信贷的贡献。实体经济上体现为美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在政府转移支付的带动下大幅增长。从历史经验看,居民可支配收入对通胀具有一定的领先性,明年疫苗落地也会进一步促进居民的消费倾向,由此导致的通胀风险不容忽略。
与此同时,疫情期间,各国出台的刺激政策导致宏观杠杆率上升较快,带来了宏观经济风险。
近年来,中国宏观杠杆率持续攀升,高债务压力仍在不断增加,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隐忧。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财经杂志」,作者:沈勇、姚龍華,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整理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