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管理人才,大健康时代的行业香饽饽
众多高校接连开设医疗管理类MBA专业,今年9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正式发布“医疗管理MBA”。早在06年,华西医院与四川大学商学院跨学科合作举办中国大陆首家“医院管理MBA”项目。
随着社会资本办医向规模化挺进,全产业的资源正加速整合、共享,极大地推动了医疗健康机构的创办及商业模式迭代;陈旧过时的医疗服务资源,显然不足以匹配日益增长的群众需求。
2019年,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副会长表示,健康服务产业人才缺口3000万。
2020年,医药行业的人才招聘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11.5%,医疗行业的同比需求涨幅为11.8%。
2025年,医疗器械行业的人才缺口将升至45万人,医院管理人才更是奇缺,猎头到处挖人!
新局面下“医疗人才缺口”不断拉大,其中,“医疗管理人才”尤其匮乏。既懂得人性化医疗服务又懂得市场化运营管理的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势必跃升“行业新贵”。
01、存量盘活,资源适配
早几年前,国内众多民营医院面临发展困局,尤其是综合性民营医院,因大体量资源,前期收益负增长,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导致并购/收购流程并不顺利。在资本和政策的双驱动下,民营医院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但仍然面临着某些特定的障碍或困境。
并购的底层逻辑在于“价值投资”,投资方持续关注的是,医院运营成本与资源回报率等层面的数据。
首先,大部分民营医院机构的创立及运营需投入大量资金,医院及机构的投后管理与业绩提升,成为投资方的首要关注点,也是医疗机构和管理者思索的焦点。
另外,由于普遍缺乏医疗服务管理人才,投资机构或上市公司无法组成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对被投机构进行有效管理,水土不服,四只脚走路的问题频频出现。
那么,医疗若要插上双翼,两大基本问题必须盘算。
第一,盘活现有的医疗资源,创新出适宜长期发展的商业模式;
第二,建立智能化、人性化的医疗管理及服务体系。
02、医者仁心,服务为王
医生有三件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
——希波克拉底,古希腊名医、西方称“医学之父”
医学的一半是科技,一半是人文。
凭借医疗科技推陈出新,医学得以跃升式地发展;同时,在人文备至的巧妙融合下,迸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医疗市场规模的数据显示,资本更加青睐 “人工智能/数字化医疗” 等医疗服务领域。
数字化推出了多样的医疗解决方案,极大地提高了数据检索及处理效率,数据分析能力大幅提升,使实验更快速出结果。远程操控台拓展了手术进行的条件,病灶定位更加准确,各类生命科学方案更具人性化。
女人无法拒绝钻石,患者拥抱完美的就医体验,“致谢祝福”。医疗管理注重制度建设,引进最先进的设备技术,也同样重视就医流程的设计。
“服务”体现了医院的文化品质,“体验”代表了医疗机构的形象和声誉。预约,问诊,临床诊治,康养保健等各个流程的处理,因人而异,病患可能会放大细节。显然,良好的医疗服务质量更有利于医患之间建立信任感,更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的安全需求。
资本对特色化运营的专科医疗也寄予厚望,对于专科运营的医院及康养机构,所提供的的医疗服务更具专业化特色。“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定制化的诊疗流程,对人才队伍建设,质量管理以及医疗资源整合提出了更确切的要求。
03、应势而兴,先声夺人
随着医疗产业的纵深发展,不同的机构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更加明确。比如,医院期望应聘者最好具有“基层医疗经历”,或“产品/医疗管理”工作经验。培养模式上,私立医疗机构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招募人才,同时要全面地培训和发展人才。
应时代发展所需,“大健康医疗管理”作为医疗行业管理者,以及健康产业经营者的强心剂,在人才体系搭建,医疗政策和制度建设,医疗技术及战略创新等层面全面提升学习者认知,由医学专家及医疗高层教学演练,不断拔高学习者的操练层级。我们在研学时,逐一攻破自己企业和机构的经营管理难题,为蓬勃发展的医疗事业沉淀待发。
正如互联网行业的二十年,未来,大健康产业也将诞生国际化的标杆企业,以及“未来中国首富”!大健康医疗管理专业课程,聚集了行业领域各路精英及创业家,同窗共享共建医疗资源,在大健康产业的康庄大道上,洞见不凡,精彩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