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果然不一样!
德国教育的特点,概括来说,就是两个方面:分流和双元。
一直以来,德国名人辈出,诞生了无数卓越的哲学家 、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当然还有......企业家。
地处欧洲心脏,德国占据了地理上的优势,但是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还少不了天时和人和的因素。要谢就谢德国的先哲有远见吧,很早,大概19世纪初就认识到“惟有教育才能拯救人们摆脱压迫和灾难”。时任内政部文化及教育司司长的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确立了“全面教育”的理念,在全国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
德国由此走上了教育立国的道路,并且后来居上,一步步赶超英法,成为欧盟第一大经济体。所以,德国经济的腾飞,绝对离不开教育的功劳。
那么,德国的教育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其实,德国教育的特点,概括来说,就是两个方面:分流和双元。
1871年德意志统一后,全国建立起完整的义务教育体系,规定4-12岁的孩子必须上学。同时为了顺应工业化的需要,职业教育愈发受到重视。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沿革,到了近代,基本上小学之后,学生可以选择进入文理中学、实科中学或普通中学学习,并且确定之后是升学还是就业的大致方向,这是第一次分流;中学阶段完成后,学生再次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上大学还是接受职业教育,从而完成第二次分流。
当然,学生进入某种类型的中学或大学之后,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一条路走到黑,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设有转轨的通道,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选择,有很强的灵活性。
德国教育的另外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双元制”。双元制教育始于工业化浪潮,是从传统的行会学徒制过渡而来的。1969年,现代双元制正式确立,规定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并实施培训计划,保证学生获得全面的、基本的职业技能。
双元制教育解决的问题是普通学术教育无法解决的。而通过双元制培训的学生,无论在业务能力、基础知识还是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这也大大增强了他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当然,能够成功实现分流和双元教学,这跟德国作为制造业强国的属性和德国人崇尚实用主义的观念是分不开的。虽然近些年我们国内也提倡“普职分流”,但很多家长都挺闹心的,因为我们对于职业教育一直都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
反观德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分流,人们对于职业教育不仅青睐,还很追捧。政府倡导,企业扶持,再加上社会重视,所以职校毕业的技术工人,不仅和管理层的白领薪资待遇差不多,而且还很受尊重。
另外,德国国家还在2019年颁布《职业教育法》,建立了职业教育专业学位体系,包括“专业学士”和“专业硕士”学位。作为双元制大学教育模式中承担学校教育任务的高等院校,“应用技术大学”虽然偏重“实践应用”,只能读到硕士,但是毕业生也可以申请偏重“理论研究”的综合性大学的博士课程。
所以两类学校之间存在着顺畅的交流通道,不仅在很多方面越来越趋同,而且学历的效力也同等。特别是近些年来,本着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的实用主义理念,选择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大幅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