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中心

国际教育项目提供商和创新教育实践者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讯息

奥运会夺冠,心理学的功劳不可忽视

编辑:HdWM Uni项目管理中心 发布时间:2024-08-12

640 (6).jpg

前几天,巴黎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单打决赛中,老将陈梦赢了实力和人气都不容小觑的新生代主力孙颖莎,蝉联了奥运冠军。咱先不说输赢的实力问题,单是陈梦顶着赛场一边倒支持孙颖莎的加油声,在最初一局落后的情况下,稳住心态,实现逆风翻盘的强大内核,就足以让我们由衷地佩服加赞叹了!有点阅历的人大概都能懂,在逆境中要实现成功有多难,尤其是残酷的竞技场上。这背后绝对少不了心理素质和心理学认知的加持。

640 (7).jpg

众所周知,心理因素在竞技体育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可能占到成绩的60%到80%。反面的例子也很多,最典型的一个就是美国射击选手埃蒙斯。他曾在连续两届奥运会上,都因为最后一枪脱靶而痛失冠军。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他太想赢了,遭遇了心理学上所说的Choking(窒息)状态,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这就说明:竞技场上,选手们的心理波动对情绪管理和完成有挑战性的重大任务时,具有指导意义。

1、OLYMPICS

640 (8).png

在此次的巴黎奥运会中,中国体育代表团迎来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变革——心理咨询师首次作为正式成员,与中国国家队的运动员们一同出征奥运赛场。这也标志着我们国家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的重视达到了新的高度。

其实,心理学在运动中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925年,当时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 当许海峰为我国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的时候,就有体育心理学家参与其中,帮助进行战术安排。

赛前纾解、赛时激励、赛后安抚,以及更有针对性的伤病后心理恢复、解决训练心理疲劳和疏导运动员各类情绪问题,这都是运动队心理师们的工作。心理师专业而到位的指导成就了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的“大心脏”。

心理干预

PSYCHOLOGY

心理专家对运动员的心理干预主要会采取3种训练方法:情绪管理,心流状态和表象训练。

情绪管理可以帮助运动员控制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这也是运动员必备的心理素质。跳水冠军全红婵的情绪管理能力就非常强大。虽然年纪小,但她总能在出现瑕疵或失误的时候,快速调整好状态,在接下来的一跳中力挽狂澜,一骑绝尘。

640 (8).jpg

心流是一种在专注进行某种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陈梦在巴黎奥运会拿到冠军后接受采访时,记者问她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还能连得4分,是怎么做到的?她回答说只是去想着每一分应该怎么去打。这种没有杂念、专心致志去赢的能力在很多顶级运动员身上都可以看到。

640 (9).jpg

表象训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技术动作的稳定性和运动技能。这种预演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运动员,也适用考试、演讲等生活场景。

心理因素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左右了比赛的胜负,就像央妈的解说员所说:“真正打到了关键分的时候,比的不完全是技术,其实就是你的性格、胆量、血性,你骨子里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掌握了心理因素就等于掌握了制胜的法宝。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竞技体育中,更是体现在了每个人的生活中。无论是面对学业压力、工作压力还是生活挑战,懂点心理学,保持良好的心态,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都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关键。

分享: